台灣的教育部正在搞掉自己的文化創意土壤
作者:huimin 日期:2007-07-11
最近在考量自己的職業與職場壽命,到了必須作一個抉擇的時候了。
由於因緣際會以及想要返鄉陪父親,我從去年接了某技術學院的一門課的兼課講師。當然,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在作這選擇之前,我已經很清楚MFA(美術碩士)在台灣的大專院校已沒有空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記得我唸大學的時候,那時台灣的設計科系只粗略的分為第一類組的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第二類組的工業設計和第三類組的建築設計等等。然而,先不談那時的大學錄取率很低,就我所接觸的師資都幾乎是MFA為主,只有少數的理論PhD,畢竟設計領域的實作師資比理論還重要許多。而這些具有MFA學歷的講師,則是許多設計科系的主幹。
由於因緣際會以及想要返鄉陪父親,我從去年接了某技術學院的一門課的兼課講師。當然,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在作這選擇之前,我已經很清楚MFA(美術碩士)在台灣的大專院校已沒有空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記得我唸大學的時候,那時台灣的設計科系只粗略的分為第一類組的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第二類組的工業設計和第三類組的建築設計等等。然而,先不談那時的大學錄取率很低,就我所接觸的師資都幾乎是MFA為主,只有少數的理論PhD,畢竟設計領域的實作師資比理論還重要許多。而這些具有MFA學歷的講師,則是許多設計科系的主幹。
文章登上港版《攝影雜誌》
作者:huimin 日期:2007-06-07
前一陣子收到香港《攝影雜誌》編輯胡先生的E-mail,問我是否可以將在《映像咖啡顯影》中撰寫的一篇短文〈你拍的東西是cliché嗎?〉刊載在雜誌上。讓我覺得相當受寵若驚的是,這是一本相當具有深度的華文攝影雜誌,且這本雜誌的內容也相當吸引我。只可惜在台灣一般的書店沒有得買,而我也是在前不久過境香港的時候才在機場接觸到有這麼本雜誌。
《攝影雜誌》是香港博藝出版的兩本攝影雜誌之一,目前剛好正在歡慶20週年,在華文攝影雜誌裡面應該算是蠻久的了,台灣恐怕只有《攝影天地》這本雜誌撐過20年以上。而台灣的網友San Wang在他的Blog裡面也給這兩本雜誌不錯的評價,並且也訂閱了這本雜誌,大家也可以參考他的心得。
《攝影雜誌》是香港博藝出版的兩本攝影雜誌之一,目前剛好正在歡慶20週年,在華文攝影雜誌裡面應該算是蠻久的了,台灣恐怕只有《攝影天地》這本雜誌撐過20年以上。而台灣的網友San Wang在他的Blog裡面也給這兩本雜誌不錯的評價,並且也訂閱了這本雜誌,大家也可以參考他的心得。

偽善的就業服務法修正,偽善的職場
作者:huimin 日期:2007-06-03
朋友皆相害之電話傳奇
作者:huimin 日期:2007-05-25
臺灣話稱出租車師傅為「運將」,其實這是很有意思的名詞。這些運將也可以說是臥虎藏龍,我則把他們看作是先知,因為常常從他們口中得知一些人生的道理。
7.8年前有一次在臺北和朋友搭計程車,運將一看是兩個年輕人,劈頭就說:「你們是朋友嗎?朋友攏是相害的!」接著就跟我們說起他年輕時的豐功偉業以及如何因朋友而看透一切的故事,說著說著竟然就睡著了。這位神奇的運將竟然還可以邊開邊睡然後到目的地還記得收錢。
為什麼會想到上面這個故事呢?因為最近一通話打到我的手機來,對方要找某位小姐。由於那個名字太特殊了,我記得也認識這個人,於是好奇問對方怎麼會到這裡來,我們的對話大致如下:
7.8年前有一次在臺北和朋友搭計程車,運將一看是兩個年輕人,劈頭就說:「你們是朋友嗎?朋友攏是相害的!」接著就跟我們說起他年輕時的豐功偉業以及如何因朋友而看透一切的故事,說著說著竟然就睡著了。這位神奇的運將竟然還可以邊開邊睡然後到目的地還記得收錢。
為什麼會想到上面這個故事呢?因為最近一通話打到我的手機來,對方要找某位小姐。由於那個名字太特殊了,我記得也認識這個人,於是好奇問對方怎麼會到這裡來,我們的對話大致如下: